有些东西没有人天生就会,哪怕你有天赋,但是一样是需要努力的,就像学医一样,那怕有天赋,但是一样要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学习都是慢慢发展和积累最后才能这样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学校只是在学生的发展路上帮助了且狠狠的推了一把 ,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学校也在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并在某些时候一蹴而就,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做到学生和学校一起共同成长。
1招生8年3月,为谋战时急切之需,立西南之医学基础,救济流亡学生之学业,在首任院长、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博士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贾魁、杨济时、刘维德、洪谦、林绍文、侯宝璋、张孝骞、郭秉宽、王季午、朱懋根、李瑞麟、李漪、王志均等大批文学、医学先驱云集贵医,在室如悬磬的环境中,国立贵阳医学院应运而生,开创了贵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
经过80年的砥砺前行,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在校全日制学生20589人,其中本科生18439人,研究生1914人,留学生23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图书馆藏书181.35万册,电子图书43万册。设有20个教学单位,3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及附院在职在岗职工4854人,具有博士学位3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603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2人、“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7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学校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6人担任客座教授。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7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6862人;2011-2020年,接受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各类培训项目,累计培训209547人次。
学校拥有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部级平台27个(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等),厅级平台18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34个。
2011-2017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79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突出,成果斐然。与贵阳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信邦集团、益佰制药、威门制药等企业开展合作,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医优势,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立了省内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设立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8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紧急医学救援、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药物临床试验、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还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对各种化学物、农药、医药的毒性检测工作,面向社会开展第三方法医类司法鉴定工作,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研究和咨询工作,近年来在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医药健康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数十项调研,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贵州省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学费、住宿费等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