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学校共同联手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与供应商合作,由供应商提供专业化培训,然后由学校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维护和应用要点,再现真实环境当中的车间和公司将其作为载体,遵循体验实习、尝试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在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逐渐落实层次化和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逐渐掌握理论知识,加强技能培养端正职业态度,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于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当中,可以聘请企业当中的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当中,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做生产过程的专题报告,并且分析具体生产过程当中的案例。
与此同时,需要规范实现基地的质量评价管理策略,推进工学结合,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的评价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全方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将实训质量和设备利用效率提高,并极大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
传统机器人的工作本质就是不断地走一个个的路径点,同时接收或设置外围的I/O信号(老和其他设置如夹具,输送线等合作)。而指导机器人这么做得过程,就是机器人编程。几乎每一家领先公司都有自家的编程语言和环境,从而需要机器人操作者参加学习培训。当机器人适用范围增广后,这个成本开始显现了。
这些厂商是有理由维护自家的编程环境的,一来工业机器人四十年前就开始规模化做了,那时还没有什么面向对象等现在广为熟知普遍认同的主流先进编程理念,二来萌芽阶段自家技术难免会和竞争对手不同,维护一个编程方式也无可厚非,三来因为他们的大客户往往也是传统的工业大客户,如大汽车厂商,这些客户求稳,自然不希望你机器人过几年就赶个热潮变换编程方式,搞得他们还得扔掉几十年的经验,重新花大钱培训学习。
当然在业界,大家早已思考编程可否做的直观简单些,但在传统厂家中除了一次次地概念性的展示外(如利用外骨骼,3D图像,虚拟现实,iPhone等等),一直没什么商业实用进展,以至于大家再听到“简易编程”等关键词都想吐了。
但庆幸地还是有后来者敢于挑战,也从零开始做出成就,并成为被认可的卖点。对,说的就是Rethink Robotics和Universal Robots!这也鲜活地论证了创新者窘境里为什么颠覆性技术往往不会在领先企业中成功(尽管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却总是被后来挑战者发扬光大。因为领先者在颠覆性技术上每走远一步,就往往离自己的铁饭碗远离一步,内外部阻力都很大!
不管怎么,机器人的易用性开始得到重视,如何能让人不经任何(或过多)培训,就能像玩iPhone一样很快玩转机器人,已经变成大厂商们开始大力投资的方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