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高职生“DNA”
和以往不同,过去的这个暑假,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宁夏职院”)院长撒承贤的接待任务明显少了。可撒承贤也没闲着。他组织了一个小分队,自己带队,深入宁夏各地,到基层一线,去寻访已经毕业的学生。
整整一个暑假,这个高职校长走企业、下工厂、进牧场,共见到51名毕业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并整理形成了28万字的笔记。他走访的这些毕业生来自宁夏职院各个专业,有的刚离开校园,有的已在职场打拼多年。
“不光是社会,就连我们自己都对高职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撒承贤觉得,在当下社会中,很多人都会觉得高职生学校基础差,自卑、不求上进,混日子的多。而在现实当中,当他深入接触自己的学生后,才真切地发现,高职生也拥有高尚的品格,不张扬、不气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一路行走、一路访谈,撒承贤在用心感触着高职生这个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独特品格,他将此归纳为六个方面:渴望改变、崇尚技能、向往创业、懂得感恩、知足常乐、坚韧质朴。
“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一样,高职生也有不断传承的气质和品格,这就是高职生这个群体的‘DNA’。”撒承贤说。
学生不认识校长校长走基层回访学生
撒承贤缘何要下基层,回访自己的学生,这还得从5年前说起。
2009年8月,刚从宁夏大学调任到宁夏职院,学校安排第一次调研,撒承贤并没有去各系、处,而是利用10多天时间,走访了十几家企业。检验职业教育的试金石在企业,他想了解企业对学校办学、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反映,以及企业的需求。
此间,在企业召集学生开会座谈,深入学生工作实习的车间慰问,撒承贤发现高职生和本科生有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大都不知道校长是谁,组织开会交流也不那么积极。”他还注意到,他的这些学生却和企业的经理、员工都很熟络。
“这表面上看仅仅是学生不认校长,从深层次来讲,则反映出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不强的问题。”撒承贤分析道。在后来的工作中,撒承贤经常到企业调研,走访了将近100家企业,同样他发现,学生普遍更认可企业,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只在企业实习一年,为何会更认可企业?其根源何在?撒承贤在思考这些问题。“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式去探寻一下究竟。”思来想去,他还是想从学生那里找到答案。
今年暑假,接待任务减少了很多,撒承贤决定利用假期,深入到学生工作的企业、工厂,集中找一批学生进行回访。“看看毕业生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听听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再做一份鲜活生动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带着这些问题,撒承贤找了几个年轻教师,驾着私车,奔走在宁夏职院毕业生们奋斗的车间、厂房、牧场、公司,一起分享他们奋斗的收获和困惑。
校长了解学生的情况,跟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包括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可撒承贤却选择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是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规划和办学,但是了解学生,最困难、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撒承贤认为,要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座谈会根本没办法完成。
选择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撒承贤的启发也是来自座谈会。在一次座谈会上,他的10名学生参会,规定一人两三分钟时间讲话,可由于时间和场合的原因,他发现大部分学生讲的很笼统,缺乏真情实感。但其中一个学生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
“他说当初在学校时感觉学的东西没用,但到企业后发现都有用,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对在校生会有影响,后来我又想,如果把这些发言再深挖一下,可能会有更多的故事和想法。”撒承贤说。受那次座谈会启发,此次下基层回访,他选择了“一对一”的访谈,要看到学生工作生活中生动、鲜活的状态,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心声。